9月26日2时0分许,龙某洪带领员工卓某全和郑某良来到发酵池区域进行酿酒前准备工作。2时1分许,郑某良进入发酵池内开始清扫。2时5分许,龙某洪发现郑某良晕倒在池内,遂与卓某全相继进入发酵池内试图施救,两人均未再出来。6时43分许,经营者张某莲发现3人均倒在池内,随后拨打120求救电话。7时15分许,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抢救,3人经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2025 年 9 月 29 日 7 时许,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某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公共厕所内发生的有害气体中毒事件,以 5 人死亡、1 人重伤、2 人轻伤的惨痛结果,为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敲响了震耳欲聋的警钟。这起发生在国庆前夕的事故,不仅让多个家庭陷入悲痛,更暴露出危化品企业安全管理中的诸多漏洞。
工业气体泄漏爆炸事故如同 “移动的火山”,2024-2025 年全国已发生 12 起典型事故,造成 31 人死亡、68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 2 亿元。从山东淄博的管道检修爆炸到江苏泰州的车间反应失控,事故场景虽异,却反复印证 “检测缺失 + 违规操作 = 致命风险” 的铁律。本文结合应急管理部通报与地方典型案例,拆解跨年度事故的共性根源,提出可落地的防范方案。
事故通报:9月20日,有浙江温州居民向记者反映,当地一艘捕鱼船发生中毒事故,致5名船员受伤。
有知情人告诉记者,事发9月3日,有船员在清理船舱内死鱼时吸入有毒气体晕厥后跌落,全身多处骨折,随后有4名船员进入事发船舱试图开展营救,均中毒后跌落受伤。
目前,2人伤势较重仍在医院救治,其余3名船员经治疗已回家。20日,记者从温州市洞头区相关职能部门获悉,相关部门已介入进行处置和善后工作。
2025年6月3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公司发生一起安全事件,造成2人死亡。
经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技术鉴定分析,得出造成本次事故直接原因为柔性隔离器内通入氮气,导致氧气浓度急剧下降至窒息阈值(<19.5%),作业人员未采取防护措施进入,因缺氧窒息死亡。
2025 年 5 月 13 日,佛山某食品有限公司冷粉车间的一声紧急呼救,打破了工业生产的平静 —— 电气工程师夏某在参与设备升级项目时,因液氮泄漏导致缺氧窒息,经抢救无效死亡。这起直接经济损失达 192 万元的事故,并非偶然的意外,而是气体安全管理链条断裂的必然结果。从未关闭的液氮阀门,到未通电的氧含量监测报警装置,每一个疏漏都在敲响警钟:气体检测与安全管理,是工业生产中不可逾越的生死防线。
在工业生产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带来沉痛的教训。2025 年 7 月 10 日,位于临平塘栖的杭州宝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一般中毒和窒息事故,该事故与反应釜作业紧密相关,再度敲响了气体安全检测与规范操作的警钟。
近日,安徽省宣城市人民政府发布安徽司尔特化肥科技有限公司“6·7”一般中毒窒息事故调查报告。
2025年6月7日,安徽司尔特化肥科技有限公司在检维修过程中发生一起中毒窒息事故,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05万元。
经调查认定,该事故是一起因现场作业人员擅自违规开展受限空间作业,造成作业人员中毒窒息身亡,应急救援人员在佩戴防毒面具情况下,盲目施救致使事故扩大的一般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1921年9月21日,德国莱路德维希港的奥堡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了561人死亡、2000人受伤,剧烈的爆炸导致25公里内80%的建筑物受到严重损坏,7500多人无家可归。停在火车站内的列车被巨大的冲击波卷走,半径70公里内所有建筑的玻璃都被震碎。爆炸还将地面炸出一个长125米、宽90米、深20米的巨坑,并引发大火,经多日扑救才得以控制。事故直接原因是该厂将硫酸盐和硝酸盐大量囤积于库房内储备,欲待市场旺销时上市。事故发生时,工作人员试图使用炸药来松动4500吨已经固化的硝酸铵和硫酸铵。
2025 年 6 月 7 日 15 时 40 分,安徽省宣城市的安徽司尔特化肥科技有限公司维修车间班长刘某,未经审批且无监护,擅自携带气割设备进入换热器出口管道这一受限空间内作业。
2025年 8 月 3 日 14 时许,在北京顺义区京密快速路与天纬四街交叉口北侧约 250 米处,北京栾笙通讯有限公司的两名工人在进入通信管道线缆井开展牵引作业时,不幸发生中毒和窒息事故,最终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2024年12月12日,云南省昆明市先锋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窒息事故,造成3人死亡。据初步调查,该公司完成焦油加氢反应器结构篮(分布器)回装的受限空间作业、作业人员撤离现场后